English

“知识经济”对高校领导干部素质的新要求

1998-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严华海 我有话说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在新世纪钟声即将敲响之时,我们已经强烈地感到:知识经济的时代大潮正滚滚而来。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知识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和核心力量,体现在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种态势,给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发动机”的大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高校能否抓住这一发展机遇,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键在于高等教育的领导者。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具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

首先,高校领导干部要具有更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这一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政治坚定性。在知识经济宏观背景之下的高等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怎样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并能够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在知识经济时代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要想不被浮尘遮望眼,重要的一条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第二,高校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高度信息化和网络化,人们通过“视窗”尽情浏览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这样,“政治”不但不会“淡”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任何所谓“淡化政治”的想法都是一相情愿的美好愿望而已,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将在网络上激烈地展开。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按照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去做,显得尤为迫切。

第三,高校领导干部要全面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为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随着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嬗变,高等教育功能的内涵也逐步扩展,由纯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并重型再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全面功能型转变,科学和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准确地概括了科学技术的时代特征。高校领导干部要加强知识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兴办知识密集型企业,及时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和良性循环,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最大的政治”。

知识是知识经济中的真正资本和首要财富,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知识化。高校领导干部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用传统的组织手段来指挥一群渴望创造的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有足够的知识来理解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的创造知识和获得成就的强烈愿望,为他们提供能够公平竞争、有序协作的良好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并要熟悉某一专业方面的前沿领域,做到博与专、基础与特长的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高瞻远瞩,把握事业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前沿动态,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称职的高等教育领导者。

知识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管理者的能力素质要求较高,相对于以往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而言,信息获得能力、创新精神激发能力和解决属下心理问题的能力等更为重要。在信息社会,作为高校的领导者,至少必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便于直接获得国外信息,加强与国外同行的直接交流与合作;要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以适应全球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还要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增加个人的新知识、新技能,使自身保持良好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领导岗位的需要。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江泽民同志1995年5月26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知识经济的前提和灵魂,高校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鼓励和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为此,高校领导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激发能力,以适应知识创新的时代要求。

(作者为扬州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